English

左翼文学的历史地位

2000-07-20 来源:光明日报 秦弓 我有话说

左翼文学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重要文学现象,其影响一直贯穿到20世纪下半叶。但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忽略甚至贬低左翼文学的倾向。为了能够真实地还原历史,给左翼文学以准确、公允的评价,近日,在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召开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八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把左联与左翼文学作为议题之一,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南京师范大学朱晓进教授认为,左联是一个亚政治文化群体,左联发挥影响主要是由于非文学因素,它的文学不是从纯文学出发,而是从政治出发的策略。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认为,政治对文学的影响不容忽略,从政治角度观照左翼文学,自然有其合理性,但要注意到使用任何方法切入都有其实用性与限定性。左联与左翼文学这两个概念应该有所区分。有的左联成员的作品不带左翼色彩,有的非左联成员的作品却是左翼文学,左翼文学这一概念的涵盖面更大一些,左翼不仅思想激进,而且艺术形式上也做了一些先锋性的探索,为都市文学提供了新的样式。中国现代文学馆吴福辉研究员也认为应把左联看作复杂的统一体,从侧重于笼统的、归纳的共性研究转向侧重于具体的、分解式的个性研究,注意左翼内部的分化性、不确定性以及与其他派别的相互渗透,在个性研究的基础上做共性研究。有的学者认为,左翼文学在当时执文坛之牛耳,在所有声音中显示出最强音,容不得异音,具有一定的话语霸权。也有的学者认为,左联虽然有过宗派主义、关门主义的作法,以群体组织批判异己,对自由主义作家而言,确实形成了较重的压力,但不能说它拥有了话语霸权,因为在政治上,左翼是受压迫者,左翼文学一直在争取自己的生存权,另一方面,自由主义文学也十分活跃。东北师范大学逄增玉教授认为,左联作为文人组成的政治团体,文学态度并不一致,其理论与批评存在着不同的模式,而且作家也并未都按模式创作。左联把自己看作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有着精英意识与领导意识,容易产生排他性,而鲁迅等多样性的存在恰恰构成一种消解。

左翼文学是世界性的文学现象。武汉大学陆耀东教授指出,左联受苏、日、美三国左翼运动的影响很大,左联的重要决定与几种创作类型,都与苏联文学界的情况有关。中国现代文学馆李今研究员从高尔基在中国的反响的角度切入,认为1928年后,高尔基在中国的由冷到热,反映了中国文坛的一个重要转折,高尔基形象的升降参与和制作了中国的左翼理论话语。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从文化传统的角度着眼,认为左联不仅仅是苏联“拉普”的中国版,也是中国文人结社传统的承传与发展。譬如明代,先有前七子、后七子,其后的复社兼文学的结盟与政治的结盟于一体,党社合一。这种形式在清代被禁止,晚清时才出现兼有政治团体与文学团体两种特征的南社,把政治运动带入了文学活动。左联把苏联“拉普”的组织形式与中国古代文人结社传统结合到了一起。

与会者对左联与左翼文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做了认真的反思,认为人们往往束缚于评价高低的问题,而作为研究基础的资料工作却做得不够;以往对上海的左联活动关注较多,而对其他地区的左翼文学则注意不够,因而在各地特征与整体面貌的把握方面都有相当大的空白;关于左翼作家的个案研究也很不够;也可以从人的生存状态与人的精神状况等视角去研究左翼文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